「用廣東話的輔音加上上海話的輔音加上普通話的元音,基本上就是中國唐朝人講話的調子了。」,一個來聽講座的語言學系學生舉手發言。
「那不就是曹仁超說的國語嘛!」M對我擠擠眼睛。
(他的國語說得實在太好了,讓我有一種聽到紹興話的錯覺?仿似聽見了魯迅和周恩來的對話。)
言歸正傳。
政府提出的兩文三語是不是一個好的政策?
究竟有沒有香港文學這麽一說?
香港文學應該如何定義?
是否應該是中國人用中文書寫的才可以算作香港文學?
外國人用英文寫作以香港為背景的故事,合不合資格?
香港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多重身份——香港出身,在港接收基礎教育,喝洋墨水,取得外國居留權,最後仍舊選擇回流生活工作?
後殖民主義到底對香港的影響是什麽?
其實香港到底還是和其他前殖民地不同——別的殖民地,主子撤離以後,他們相繼獨立了,而香港不過換了個主子而已。
多元文化呢,多元文化又如何?
政府是否應該大力推廣書面化口語?
以上問題,今天來訪的杜教授稍事蜻蜓點水了一下。
她的理論則是從學術的觀點出發的。
她認爲既然英文可以有不同分支——英國英文,美國英文甚至紐國英文,爲什麽中文不可以有廣大分支?
書面化口語應當受到重視,而不是爲迎合當局的需要而全盤變成國語。
從前香港約有10%的人口是少數族裔——包括各色人種。
近幾年這個百分比下降到了約7%。
但仍舊有不少從前高官厚祿被調派來港的英人政務官和美國銀行大班選擇回流香港。
只是因爲習慣了香港的生活方式。
而近幾年的少數族裔組成也發生變化——南亞裔人士佔了絕大多數。
他們是否構成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他們怎麽看待自己的身份?
最後她列了一張她認爲有代表性的「香港文學」書單:
《傾城之戀》(1943) 張愛玲
"a many-splendoured thing" (1952) by Han Suyin
"the world of suzie wong" (1957) by richard mason
《像我這樣的女子》 (1984) 西西
《胭脂扣》(1984) 李碧華
"chinese walls" (1994) xu xi
《地圖集:一個想象的城市考古學》(1997) 董啓章
《北京戲》(2006) 梁秉均
講完之後我上前詢問,被告知此文行將發表,有興趣取得一份原文的可以電郵至杜博士本人。
文章的題目是"marginal benefits: post-coloni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identity in hong kong fiction and poetry"。
當然,我只有一個想法——關於大力推廣普通話。
學者的意見有時候並非十分實際。
政府背靠祖國,當然要推廣普通話。
至於書面文字麽,秦始皇一開始就是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
歷來我們就是這麽做的,爲了方便管制嘛。
有時候這些研究的領域的確挺有趣的,可惜沒有財力支持的話,基本上是不會有人去研究的。
況且現在最頂尖的學生都放棄了基礎科學去學商了,這樣的研究竟然要一個西人來牽頭。
嗚呼哀哉!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張愛玲.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張愛玲.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9 July 2009
關於我們的官
今天M傳了簡訊一則於我,說的是文道和林太的事情,於是電郵了我一段文字。
但是沒有出處,也無上下文,本著還原本色的公正公平精神,我花了一個下午,終於給我找到了完整的文章。
張貼於前文,順便也附上了註釋的内容。
斷章取義地罵任何人,都是不公道的做法。
當然,即便是受薪於市民的高官,我們罵歸罵,也要有個原委。
M的論調是,「林鄭不了解張愛玲,只凴看過幾齣許導演的戲,就對她作出評判,有失偏頗。
這麽大個官,竟然連張愛玲也沒有讀過,還要公開地這麽說,實在失面子。」
我依稀記得她是理科出身,好像是讀的化學,後來再搜索,原來讀化學那個是羅范。
林太,讀的是社會科學。
港大社會科學院,有地理,政治及公共行政,心理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social work & social administration) 以及系社會學系。
當然,她讀書的時候可能架構不是像現在這樣,但不知道算不算理科?
不過沒有理由沒有讀過張愛玲的?
我讀到註釋最後一段的時候:
有點驚嚇。
驚嚇不是因為她給的答案這麽的官方——肯定沒有通過新聞官才答馬博士的問題,也沒有之前被知會過會被問及關於張愛玲,更加沒有其他的手下幫她擋駕。
而是她雖知道張愛玲,卻是通過許鞍華導演的電影——當然,幸虧她還看過許導演的電影,不然M一定會抓狂——不免有點讓人哭笑不得。
M嚴正地說,「張敏儀一定不會說出這樣的話,她一定讀過許多張愛玲的作品。」
「但她已經從位子上退下來了啊。」
其他在位的官我不知道,但是那些讀番書的也未必知道。
即使不是讀的番書,大學也是主修什麽英國文學之類,讀張愛玲的書應該沒什麽機會吧?
其實,我想說的是,即便是理工科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應該有些少文學功底。
雖說官方的所有文稿都有專人包辦,不需要位高權重的官員親自操刀。
但座談會這些東西,沒有事先準備這麽一說吧?
忽然來一條這樣的問題,雖然給你這這樣一個太極擋回去,外人聽到了一定覺得很錯愕吧。
我不是要批判林太,她一周工作70個小時(我估的)。
忙到昏天黑地,沒有空閒做自己的事情也是正常的。
但是為她剪報紙的官員,可以也做些文化版/副刊的頭條briefing給她嗎?
畢竟,坊間傳聞,說她要接CS的位的。
我不想她再放出這樣的言論啊。
頓首。
大謝。
延伸閲讀:
香港中央圖書館展出張愛玲的《小團圓》手稿 介紹她小說創作歷程
時間站在我們這邊——給林鄭月娥的一封公開信
但是沒有出處,也無上下文,本著還原本色的公正公平精神,我花了一個下午,終於給我找到了完整的文章。
張貼於前文,順便也附上了註釋的内容。
斷章取義地罵任何人,都是不公道的做法。
當然,即便是受薪於市民的高官,我們罵歸罵,也要有個原委。
M的論調是,「林鄭不了解張愛玲,只凴看過幾齣許導演的戲,就對她作出評判,有失偏頗。
這麽大個官,竟然連張愛玲也沒有讀過,還要公開地這麽說,實在失面子。」
我依稀記得她是理科出身,好像是讀的化學,後來再搜索,原來讀化學那個是羅范。
林太,讀的是社會科學。
港大社會科學院,有地理,政治及公共行政,心理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social work & social administration) 以及系社會學系。
當然,她讀書的時候可能架構不是像現在這樣,但不知道算不算理科?
不過沒有理由沒有讀過張愛玲的?
我讀到註釋最後一段的時候:
本刊另去信馬家輝,他指致電林鄭月娥問及設立張愛玲紀念館的可能性時,林太的反應是呆了一下,然後表示她知道張是個跟香港有關連,很出名的作家,也看過許鞍華拍張愛玲的電影,並多次強調張愛玲沒有留下實在的空間、住所、故居之類,很難設館,認為張愛玲是否值得紀念,恐怕仍有人有不同意見,但表示如果民政局 支持,她亦不會反對。
有點驚嚇。
驚嚇不是因為她給的答案這麽的官方——肯定沒有通過新聞官才答馬博士的問題,也沒有之前被知會過會被問及關於張愛玲,更加沒有其他的手下幫她擋駕。
而是她雖知道張愛玲,卻是通過許鞍華導演的電影——當然,幸虧她還看過許導演的電影,不然M一定會抓狂——不免有點讓人哭笑不得。
M嚴正地說,「張敏儀一定不會說出這樣的話,她一定讀過許多張愛玲的作品。」
「但她已經從位子上退下來了啊。」
其他在位的官我不知道,但是那些讀番書的也未必知道。
即使不是讀的番書,大學也是主修什麽英國文學之類,讀張愛玲的書應該沒什麽機會吧?
其實,我想說的是,即便是理工科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應該有些少文學功底。
雖說官方的所有文稿都有專人包辦,不需要位高權重的官員親自操刀。
但座談會這些東西,沒有事先準備這麽一說吧?
忽然來一條這樣的問題,雖然給你這這樣一個太極擋回去,外人聽到了一定覺得很錯愕吧。
我不是要批判林太,她一周工作70個小時(我估的)。
忙到昏天黑地,沒有空閒做自己的事情也是正常的。
但是為她剪報紙的官員,可以也做些文化版/副刊的頭條briefing給她嗎?
畢竟,坊間傳聞,說她要接CS的位的。
我不想她再放出這樣的言論啊。
頓首。
大謝。
延伸閲讀:
香港中央圖書館展出張愛玲的《小團圓》手稿 介紹她小說創作歷程
時間站在我們這邊——給林鄭月娥的一封公開信
Sunday, 5 April 200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Eileen Chang: Romancing Two Cultur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Eileen Chang: Romancing Two Cultures'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rganised by the Faculty of Art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under the China-West Studies Research Theme Initiative.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growing public and scholarly interest in Eileen Chang. This interest has been given an international boost beyond Sinological circles with the spectacular success of Ang Lee's 'Lust, Caution'. Eileen Chang studied as an undergraduate in the Arts Faculty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o she is very special to us. We intend to bring together researchers who have been working on Eileen Chang to a two-day symposium to discuss Chang's work.
Date: April 9-10, 2009
Time: 9:30am-5:00pm
Venue: Convocation Room, 2/F, Main Building, HKU
Language: English
For enquiries, please contact Dr Fiona Chung (Tel: 2219 4476/ E-mail: fionachung@hku.hk)
很慚愧,書千里迢迢買回來已經一個多月了,只看到第二頁,她在永安買了一個檯燈。
我有點不捨得看——看完了,就沒有了。
但怎麽都應該好過那些完全不知道張愛玲的人(相信我!真的有的!)一點點吧。
早知道他們有這樣一個研討會,反正又是復活節假期,我應該一早買定機票回去參加。
現在,算了。
大家有空去玩一下吧。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rganised by the Faculty of Art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under the China-West Studies Research Theme Initiative.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growing public and scholarly interest in Eileen Chang. This interest has been given an international boost beyond Sinological circles with the spectacular success of Ang Lee's 'Lust, Caution'. Eileen Chang studied as an undergraduate in the Arts Faculty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o she is very special to us. We intend to bring together researchers who have been working on Eileen Chang to a two-day symposium to discuss Chang's work.
Date: April 9-10, 2009
Time: 9:30am-5:00pm
Venue: Convocation Room, 2/F, Main Building, HKU
Language: English
For enquiries, please contact Dr Fiona Chung (Tel: 2219 4476/ E-mail: fionachung@hku.hk)
很慚愧,書千里迢迢買回來已經一個多月了,只看到第二頁,她在永安買了一個檯燈。
我有點不捨得看——看完了,就沒有了。
但怎麽都應該好過那些完全不知道張愛玲的人(相信我!真的有的!)一點點吧。
早知道他們有這樣一個研討會,反正又是復活節假期,我應該一早買定機票回去參加。
現在,算了。
大家有空去玩一下吧。
Friday, 13 March 2009
Monday, 9 March 2009
也太安全了吧?
sherry介紹去博客來買《小團圓》,因爲海外也3天就可以收到。
所以我急不可待地去了。
之前都是在yes asia定購中文書籍的。
結果,我以爲給了錢就好了。
沒有想到……
過了一個周末,寫了email確認我有碌過卡買書。
超負責的態度,抵讚!
可是的可是。
我因爲各大網站都有自動登記登陸用戶名而從來不記住自己的賬號。
於是,我就迷茫了。
因爲博客來的安全實在做得太好了。
三重防守:賬號,密碼(數字和字母組合),加上郵箱地址。
我從來只記得自己的郵箱這麽大把。
在這個時候只能以頭搶地了。
那怎麽辦?
「忘記密碼」功能,通常都是為我這種人而設的。
又但是,打開,竟然還是要求我輸入我的賬戶名……
我很想死囉!
如果不是沒有觀衆,我肯定躺下來碌地沙的!
找找他們發來的郵件,也並沒有顯示我的用戶名!
天啊!
我究竟造了甚麽孽啊?!
……
沒有辦法,只好打長途電話去台灣。
開始還蠻好笑的是古典音樂。
結果第二段竟然是紐西蘭音樂!
客服的態度超好的。
而且又是很保密。
如果是有人冒充你去尋賬戶和密碼一定是不果的。
因爲連定購了甚麽,金額多少都會問。
終於搞定了。
靜靜等待《小團圓》。
所以我急不可待地去了。
之前都是在yes asia定購中文書籍的。
結果,我以爲給了錢就好了。
沒有想到……
過了一個周末,寫了email確認我有碌過卡買書。
超負責的態度,抵讚!
可是的可是。
我因爲各大網站都有自動登記登陸用戶名而從來不記住自己的賬號。
於是,我就迷茫了。
因爲博客來的安全實在做得太好了。
三重防守:賬號,密碼(數字和字母組合),加上郵箱地址。
我從來只記得自己的郵箱這麽大把。
在這個時候只能以頭搶地了。
那怎麽辦?
「忘記密碼」功能,通常都是為我這種人而設的。
又但是,打開,竟然還是要求我輸入我的賬戶名……
我很想死囉!
如果不是沒有觀衆,我肯定躺下來碌地沙的!
找找他們發來的郵件,也並沒有顯示我的用戶名!
天啊!
我究竟造了甚麽孽啊?!
……
沒有辦法,只好打長途電話去台灣。
開始還蠻好笑的是古典音樂。
結果第二段竟然是紐西蘭音樂!
客服的態度超好的。
而且又是很保密。
如果是有人冒充你去尋賬戶和密碼一定是不果的。
因爲連定購了甚麽,金額多少都會問。
終於搞定了。
靜靜等待《小團圓》。
Sunday, 2 November 2008
Monday, 20 October 2008
金 句 王
上週和L小姐閒談說到小朋友的教育問題。
現在的小朋友一個比一個早熟。
有一次三姑在節目裡說到她女兒不想她夜晚回電台上班,於是威脅,「you go to studio, i drink milk。」
不知道她當時如何回答,不過覺得好笑之餘有點敬佩的感覺。
两歲多的小朋友,已經懂得這樣的技倆。
L小姐說,他們公司經理的小孩,大概也是6,7歲的樣子,有 一天晚上,竟然對他爸爸說,「you should stay home more and spend more time with us. your company still runs when you are not there, but this home is not the same without you.」
大人未必明白小孩需要的不過是睡覺前,一個溫暖沉實的擁抱。
雖然,大人自也有苦衷,但如此簡單的動作,卻不是人人能夠做到。
張愛玲說,「一個有愛情的家庭裡面的孩子,不論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仍舊是富於自信心與同情──積極,進取,勇敢。」
希望每個小孩子都有自信和充滿同情心。
更希望大人們不要只懂得物質上保證充裕而匱乏精神上的教養。
畢竟,蛻下華麗的外表,人是靠風骨而出眾的。
現在的小朋友一個比一個早熟。
有一次三姑在節目裡說到她女兒不想她夜晚回電台上班,於是威脅,
不知道她當時如何回答,不過覺得好笑之餘有點敬佩的感覺。
两歲多的小朋友,已經懂得這樣的技倆。
L小姐說,他們公司經理的小孩,大概也是6,7歲的樣子,
大人未必明白小孩需要的不過是睡覺前,一個溫暖沉實的擁抱。
雖然,大人自也有苦衷,但如此簡單的動作,卻不是人人能夠做到。
張愛玲說,「一個有愛情的家庭裡面的孩子,
希望每個小孩子都有自信和充滿同情心。
更希望大人們不要只懂得物質上保證充裕而匱乏精神上的教養。
畢竟,蛻下華麗的外表,人是靠風骨而出眾的。
Saturday, 11 October 2008
國語·簡體中文·張愛玲·胡蘭成
其實,標題的四樣沒有什麽必然的聯係。
只不過,你很快會明白。
馬博士終於更新了他的blog。
他也連了一個連結,是文道(不知道爲什麽,我,M小姐和Z小姐都直接稱呼別人名字?!好沒禮貌!)介紹馬博士的新書,《死在這裡也不錯》。
講的是國語,如果不會國語,很困擾,但是應該有字幕?我不確定。
後來的youtube screen cap是鳳凰衛視的《鏘鏘三人行》節目。
座客的嘉賓是來自台灣的作家朱天文女士。
節目分成三集,分別都有談及胡蘭成,張愛玲,以及種種其他。
因爲是講的國語,所以如果不會國語會很困擾。
而馬博士的blog連結過去的那個blog是簡體中文,如果不會看,雖然困擾,但是萬能的google,造出了一個translator,雖然大部分時候十分不濟,但關鍵時刻,仍可救命。
上一次聽《發現新大陸之張愛玲篇》,Maren採訪宋以朗先生,宋先生說,張愛玲以及其父親稱胡為「無賴人」,皆因滬語的讀音一樣(不過最後那個字的輕重不同罷了)。
也真是「不幸」而又冥冥之中注定的巧合。
對胡蘭成不甚了解,總歸因爲種種原因偏向張愛玲那一邊,自然覺得他一千萬個不是。
朱家頗受胡蘭成的影響,所以觀感不同。
看完之後會否改變看法是後話,但不聽別人的意見,總歸有點不大講道理的。
延伸閲讀:梁文道,《動物兇猛——梁文道令人髮指的青春》以及文道的blog
只不過,你很快會明白。
馬博士終於更新了他的blog。
他也連了一個連結,是文道(不知道爲什麽,我,M小姐和Z小姐都直接稱呼別人名字?!好沒禮貌!)介紹馬博士的新書,《死在這裡也不錯》。
講的是國語,如果不會國語,很困擾,但是應該有字幕?我不確定。
後來的youtube screen cap是鳳凰衛視的《鏘鏘三人行》節目。
座客的嘉賓是來自台灣的作家朱天文女士。
節目分成三集,分別都有談及胡蘭成,張愛玲,以及種種其他。
因爲是講的國語,所以如果不會國語會很困擾。
而馬博士的blog連結過去的那個blog是簡體中文,如果不會看,雖然困擾,但是萬能的google,造出了一個translator,雖然大部分時候十分不濟,但關鍵時刻,仍可救命。
上一次聽《發現新大陸之張愛玲篇》,Maren採訪宋以朗先生,宋先生說,張愛玲以及其父親稱胡為「無賴人」,皆因滬語的讀音一樣(不過最後那個字的輕重不同罷了)。
也真是「不幸」而又冥冥之中注定的巧合。
對胡蘭成不甚了解,總歸因爲種種原因偏向張愛玲那一邊,自然覺得他一千萬個不是。
朱家頗受胡蘭成的影響,所以觀感不同。
看完之後會否改變看法是後話,但不聽別人的意見,總歸有點不大講道理的。
延伸閲讀:梁文道,《動物兇猛——梁文道令人髮指的青春》以及文道的blog
Monday, 6 October 2008
上海人的銅鈿觀和張愛玲——毛尖
上海人的銅鈿觀和張愛玲
作者:毛尖
偶然看到謝其章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目是《張愛玲為什麼和〈萬象〉鬧翻? 》,細細讀來,原來是銅鈿問題。 1944年1月起,張愛玲的《連環套》在《萬象》上連載,六期以後,卻嘎然而止。時人猜測紛紜,不少人怪傅雷的“酷評”——“《連環套》逃不過剛下地就夭 折的命運”——斷了《連環套》的後路。謝先生文史勾沉,從一本叫《語林》的老雜誌裡打撈出當時公案。
事關稿費。當年《萬象》 老闆平襟亞聲言張愛玲因《連環套》多拿了雜誌社國幣一千,張愛玲則在《不得不說的廢話》裡更正說,當年平老闆在小說還未起頭刊載的時候當面交了張二千元支 票,她則堅持每月拿,所以平老闆另開了一張一千元支票。但是不知為何《萬象》帳簿登記的是張愛玲收下了兩千元。謝先生更推算了當時的通貨膨脹形勢,計算出 張愛玲在1944年7月的稿酬“千元”其實已不到1月的三分之一,所以他的結論是張愛玲可能是因為“加薪”的要求未被答應而與《萬象》鬧翻的。
歷 史到底沒小說那麼好看。以前聽張愛玲在散文中談錢說鈔只覺大俗大雅,彷彿她喜歡錢是給了錢榮譽。她說“我們(她和蘇青)都是非常明顯地有著世俗的進取心, 對於錢,比一般文人要爽直得多”,也只覺得她是避名士派之嫌,故意如此。但是隨著自己越來越世故,在上海生活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慢慢地倒覺得張愛玲說的是 大實話,是一個24歲、熱愛打扮、熱愛出名、熱愛甜食、熱愛上海的女孩的話。
《北京文學》上經常可以看到上海人的洋相,諸如為了一毛錢,兩個上海人吵到嗓子啞;問上海人借錢,肯定他昨天剛買了彩電,等等等等。但是,上海人的銅鈿觀 卻不能一味醜化。上海人雖然有錙銖必究的一面,卻也絕不佔你便宜。 《哈姆雷特》裡,波洛涅斯送自己的兒子遠行法國時,叮囑的是:“不要向人告貸,也不要藉錢給人;因為債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丟了本錢,而且還失去了朋友; 向人告貸的結果,容易養成因循懶惰的習慣。”就此而言,上海人在金錢上倒是很合波洛涅斯的脾胃,帶著點早期商人的謹慎和認真。回到張愛玲和平襟亞的官司, 我由此很願意相信張愛玲的記憶,當時“講好了每月一千元,還是每月拿罷,不然寅年吃了卯年糧,使我很擔心。 ”這是上海人的金錢態度,張愛玲喜歡的。
出處:當代文化研究網
作者:毛尖
偶然看到謝其章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目是《張愛玲為什麼和〈萬象〉鬧翻? 》,細細讀來,原來是銅鈿問題。 1944年1月起,張愛玲的《連環套》在《萬象》上連載,六期以後,卻嘎然而止。時人猜測紛紜,不少人怪傅雷的“酷評”——“《連環套》逃不過剛下地就夭 折的命運”——斷了《連環套》的後路。謝先生文史勾沉,從一本叫《語林》的老雜誌裡打撈出當時公案。
事關稿費。當年《萬象》 老闆平襟亞聲言張愛玲因《連環套》多拿了雜誌社國幣一千,張愛玲則在《不得不說的廢話》裡更正說,當年平老闆在小說還未起頭刊載的時候當面交了張二千元支 票,她則堅持每月拿,所以平老闆另開了一張一千元支票。但是不知為何《萬象》帳簿登記的是張愛玲收下了兩千元。謝先生更推算了當時的通貨膨脹形勢,計算出 張愛玲在1944年7月的稿酬“千元”其實已不到1月的三分之一,所以他的結論是張愛玲可能是因為“加薪”的要求未被答應而與《萬象》鬧翻的。
歷 史到底沒小說那麼好看。以前聽張愛玲在散文中談錢說鈔只覺大俗大雅,彷彿她喜歡錢是給了錢榮譽。她說“我們(她和蘇青)都是非常明顯地有著世俗的進取心, 對於錢,比一般文人要爽直得多”,也只覺得她是避名士派之嫌,故意如此。但是隨著自己越來越世故,在上海生活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慢慢地倒覺得張愛玲說的是 大實話,是一個24歲、熱愛打扮、熱愛出名、熱愛甜食、熱愛上海的女孩的話。
《北京文學》上經常可以看到上海人的洋相,諸如為了一毛錢,兩個上海人吵到嗓子啞;問上海人借錢,肯定他昨天剛買了彩電,等等等等。但是,上海人的銅鈿觀 卻不能一味醜化。上海人雖然有錙銖必究的一面,卻也絕不佔你便宜。 《哈姆雷特》裡,波洛涅斯送自己的兒子遠行法國時,叮囑的是:“不要向人告貸,也不要藉錢給人;因為債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丟了本錢,而且還失去了朋友; 向人告貸的結果,容易養成因循懶惰的習慣。”就此而言,上海人在金錢上倒是很合波洛涅斯的脾胃,帶著點早期商人的謹慎和認真。回到張愛玲和平襟亞的官司, 我由此很願意相信張愛玲的記憶,當時“講好了每月一千元,還是每月拿罷,不然寅年吃了卯年糧,使我很擔心。 ”這是上海人的金錢態度,張愛玲喜歡的。
出處:當代文化研究網
Wednesday, 1 October 2008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