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 Show all posts

Sunday, 23 February 2014

now reading


新井一二三

Friday, 26 October 2012

sans titre

i don't know, but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to just check this out.
from today's NYT. 

bon weekend!

Wednesday, 11 July 2012

翻開報紙總覺太負面

已經懶理新聞了,讀書吧。
橙色那本是買給你的,Z。
期待重逢~

Friday, 23 December 2011

"power with grace"

thumb up!
click this, becos we no longer have google reader SHARE function.
duh.

Wednesday, 27 July 2011

高盧 vs 日耳曼

閣下對這兩個詞的刻板印象是什麽?
浪漫的法國人和嚴謹的德國人?
考究又繁複到幾近令人抓狂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和質樸無華的啤酒酸菜鹹豬手?
懶散的無政府主義和一絲不苟的實用主義?

我一直有一個迷思:爲什麽德國出了這麼多音樂家,法國出了這麼多數學家?
這似乎有點不合我對這兩個民族的刻板印象啊?

直到的出現,答案終於找到了——啓蒙運動 vs 浪漫主義運動。

"the romantic movement believed in feelings, emotions, all the passion. 
in this it was directly contrary to the enlightenment, which put its faith in reason.
it was a europe-wide movement, but strongest in germany, where its ideas were worked out most fully.
these men of the romantic movement did not want reason to control our emotions or passions (hirst, 2009, p.40)."

此外,我還有一個未找到答案的無聊迷思:
如果sebastien loeb和michael schumacher比賽,誰會贏呢?


hirst, j. (2009).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melbourne: black inc.

Sunday, 24 July 2011

此刻在讀

極簡歐洲史》。

盛夏炎炎。
閱讀乃躲避各類煩惱及治療經前綜合症之最佳良方。

Wednesday, 20 July 2011

來晚了!

給M捎了三本最新的亦舒。
趁機也借了來看。
果然是傳說中的「重口味」——汗毛、體味,胸肌。

我倒覺得很好啊。
男人女人生理上的相互吸引是多麼地自然和正常。

正如我對日劇一個永遠的謎團——爲什麽他們完全沒有性生活,連親昵的鏡頭都沒有(雖然我幾乎沒有完整地看過任何一套日劇)?
這個疑問被某友一語點醒——因為他們將那一塊獨立出來,發展了蓬勃的AV業呀!

於是在書中看見美女帥男終於也有肢體接觸之後,頓時覺得世界亦正常了許多。
只可惜這些情節來晚了。
早那麼十幾年推出,也不至於害了某些堅定不移地遵照著小說尋找家明式的愛人的女子們。

祝九十後的小朋友們閱讀愉快!

Friday, 17 December 2010

Thursday, 4 November 2010

i see the link

i ran into this book called "60 million frenchmen can't be wrong" on the "foreign language books" shelf at relay while waiting for my train.
when i read the table of contents, the first thing that grabbed my attention was: elite education.

i have already read quite a few articles about universities and les grandes ecoles a while back when i was cramming for my DELF exams.
but this book certainly would unveil the mystery of the french education system, at least to some extent?
i've already heard how the young french just want to become civil servants from catherine, my french teacher.
and of course, to get yourself in the system, you'll HAVE to go to the right schools before sitting those exams etc.

now that i've read this chapter and have been explained how all this work.
there are 3 word pops up in my head: CRE!
shocking resemblance.

i always though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french cultures.
but i didn't know that we're so similar in terms of education system (though they're yet very different, too) and how crazily and unnecessarily competitive we drive our kids to be.

i'm learning something new about the french everyday through different means (still in english, big sigh).
like!

Wednesday, 13 October 2010

時代真的進步了?

《紐約時報》刊文一篇,報導法蘭西的男女平等狀況。
沒錯,他們是有相當誘人的社會福利制度,完美的各種體制(報道當然不會這麼無聊提到這些福利的書面申請工作,但我想到要從財庫摳到這些錢入個人戶頭就頭痛,可能要填寫18張申請表,最後孩子都1歲半了,那些本來她/他一出世時就該給你的錢才會到賬……)。
表面上似乎是和斯堪的納維亞的福利諸國看齊了,事實上他們的骨子裡仍舊是個拉丁國家。
今年還意外地在同工同酬排行榜上由去年的第18跌至46位,簡直慘不忍睹啊。

是的,沒錯,這麼多年以來,社會風貌改變了許多。
女性更多地參與到了社會事務當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從政,從商,從事專業性較強的工作。
不過,法蘭西在1945年才剛剛開始賦予女性公民選舉權,此事上,整整落後了羊國52年
不知道瑪麗安——法蘭西共和政府標識上的女神,對此如何看?

愚以為,同工同酬根本不應該是個「問題」,而是「天賦人權」。
然我們無奈仍舊處在一個男權至上的意識形態當中,以致要面對玻璃天花,面對各種性別歧視。
我並不想要求什麽絕對平權——事實上,這很難在短期內實現。
只不過是希冀傳媒工作者,經常撥正新聞導向——適當地宣傳父親的積極參與對孩子成長的無形幫助遠大於他的缺席。
讓他們知道他們一味固執地堅守傳統角色已經落伍了。
時髦又進步的家庭中,父親的角色比起母親來說,對孩子的成長有更深遠,更長久的意義。


Monday, 30 August 2010

看什麽?

倒不是排斥新科技,我是有名的技術控。
卻總覺得手裡捧著一本書的時候特別踏實。
尤其是身處一個陌生的環境當中。
或是無端端有一大截空出來卻又不能做正經事的時間。
例如搭地鐵啦,搭飛機啦,等人啦,去銀行排隊啦之類的。

熱戀中的人不同,可以借機短訊傳情。
對工作有熱忱的亦是,隨時都在電話上傾談生意,旁若無人。
於是要隔離這些浮躁的唯一方法便是自己製造一個金鐘罩。
塞上耳機,手捧書籍一冊,自然造出一個趨吉避凶陣。

這幾天在讀毛尖的《這些年》頓悟,究竟我們看書看書,是在看什麽。
世界上的故事都是相似的,卻因講述的人和方式不同,影響了我們的觀感。
像電影"paris, je t’aime"一樣,不同導演用各自的演繹方式講述他們眼中那個可愛的巴黎。
我們贊好的,往往是因為我們與作者有了共鳴。
藉高人之妙筆,生出我們心中那朵不曾綻放的花。

大多數時間,我們也試圖記錄下那個細膩的瞬間。
那陣風,夾帶著這麼多複雜又甜蜜的回憶,忽地吹過來。
直灌入鼻腔,湧進心頭。
像是打開了一個積塵多年已經生銹的鐵皮盒子。
全部都是童年收藏的寶貝啊!
玻璃珠子,剪報,車票,戲票,胸章,假的手槍,粉色的絲帶……
真想去要捕捉的時候,我們卻找出種種藉口搪塞,此事遂沒有了下文。
純粹只是懶罷了。

幸而世界上有那麼多那麼多才情煥發又勤勞的筆耕者。
他們記錄下了那些讓我心頭生暖的片刻。
在我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種下一朵花。
好讓我們在這冰冷陰暗的世界裡,看到一點光。

Monday, 12 July 2010

今日二圖

(攝於kirk's門外的窗口)

說出來不免讓人笑話。
我許久未去過市立圖書館,原來那裡有法文原版各類雜誌。
枉我每次消磨時間看雜誌總要去borders買杯飲品坐下來慢慢看。
浪費資源。

Friday, 9 July 2010

消閒小書

,是我們家的書架上隨便取下的。
很薄。
封面上有個小女孩的黑白照片
底色是紅的。
說實話,膚淺如我,在書店看到這樣的書,肯定是逃走的。

一班兩個小時的航機,從上去到下來,正好看完。
故事講一個大戶人家的小姐,生母難產而死,於是被家人視為掃把星的曲折故事。
真是命運多舛,卻又充滿種種奧妙的生機。

照理這是一本少兒讀物(8-12歲)。
但少兒讀到這本書會作何感受?
感激自己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
還是慶倖自己雖然身處破碎家庭,卻未至於被繼母壓迫,被自己親生兄弟姐妹欺凌?

我喜歡這書裡她爺爺教她中文的故事。
第171頁,爺爺這麼說,
"how can you say you hate the study of Chinese when you are Chinese yourself?
Go look in the mirror if you have any doubts!
You may be right in believing that if you study hard, one day you might become fluent in English.
But you will still look Chinese and when people meet you, they'll see a Chinese girl no matter how well you speak English.
You'll always be expected to know Chinese and if you don't, I'm afraid that they will not respect you as much."1
你知道,這就是舊式的教養。
我把這書,送給所有不愛學習中文的小孩。

1. Yen Mah, A. (1999) chinese cinderella: the scecret story of an unwanted daughter. puffin books

Friday, 18 June 2010

美藝底

我忽然發現天空的色彩豐富無比。
崢嶸雲團堆積在東邊的天空,好似重山疊嶂。
有的深黑如墨,有的白得耀眼,彷彿陽光下的積雪。
他們後面的天空,由於霞光的浸入,純蘭的天色微微泛紫,一種很美很純的紫羅蘭色。
這種紫色的深處又凝聚著一種橄欖的綠色。
綠色上有幾條極亮的桔色的雲,正在行走。
這些顏色全部映入下邊的海水中。海無倒景,映入海中的景物全是色彩。
海水晃動,所有的色彩又混在一起。
這種美得不可思議的顏色怎麼能畫出來呢?

—— 馮驥才 《巴黎,藝術至上》

Friday, 4 June 2010

師 徒

《自然》雜誌本月3號刊,有篇文章,解釋導師對其徒弟成就的影響1
研究針對的是自牛頓以來,數學家對其徒弟的影響。
而在數學界,你的導師,並非你自己期刊論文的聯名作者。
他純粹只負責引導你,因此,此舉在學術界也被視為十分之高尚。
亦因此,導師的個人職業生涯與其學生是否可以在頂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學術成就完全無關。

所以,在這組跨越60年,包含了7259名數學家的數據組中。
研究者們可以將導師的引導作用以及學生的個人天賦區分開來。
研究結果發現:
1。導師的年齡對授業解惑傳道有絕對的影響。
2。師徒傳授的傳統,對職業生涯並無絕對的幫助。
3。即是是在兩戰以及冷戰期間,每個導師平均在其職業生涯培養10個學生。
4。收徒門檻越高的導師,其弟子也越能幹,隨之,收徒的數量增加。

可能你看完上述仍不知道我要說什麽。
(請看此處詳盡原文)

我只是想探討一下師徒傳授這個傳統。
粗略回憶一下,我上研究院兩年,有兩個不同的導師。
一個來自史丹福,十多廿年之前在AER發過論文一篇,從此過起隱居生活。
他的方針戰術就是「熟讀千遍,其義自見」,於是發了許多期刊文章給我們讀。
我這種爛學生自然是讀不懂的,於是很著急,他氣定神閑地說,「讀不懂,是正常的。多讀幾遍嘛。」
想來也對,AER的文章扔到我手裡,我立刻能夠看明白的話,我也不必繼續讀書了。
後來的半年,他去了荷蘭做客座學者,發給他的郵件都石沉大海了。
基本上那篇畢業論文,是我隨便寫的,因而我也並沒有學會什麽東西。

第二年的導師是個印度人。
做事十分細緻,講究極了。
每週都要交些東西上去,然後他邊讀邊搖頭,「你這狗屁文章,寫得太爛了,回家重新寫過!」
於是我只好灰溜溜地拿著我那厚厚一疊稿件,望著上面大大的一個叉,沮喪地回到電腦前重新來過。
一直這麼逼著我學習,倒是好的,難得見我這麼勤奮,算是讓幾個不忿的同學閉上了嘴。
但人算不如天算,在最後關頭,他發生了意外,住進了醫院。
欸……
好在平日我訓練有素,在他的高壓訓練之下,提前完成了畢業論文。
在無人幫我最後把關的情況下,直接交貨。
感覺真好。
要知道前一年的那篇文章,字數雖然少一半,但我是過了死線之後兩個禮拜才開始由頭堆砌的。

兩個完全不同風格的導師都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意義。
一個是教我熟讀千遍的意義,雖然至今我仍未修煉到這個境界。
另一個則是教會了我做人有規劃,有部署的重要性。
但諷刺的是,一向很有計劃性,做事提前兩周開始策劃的他,竟然排錯期,在我答辯的當日要去首都開會,而他事先已經確認了兩次自己那天可以來我的答辯大會。
幸而我對自己的課題尚算熟悉,來出席大會的老師們提出的問題也叫我一一擋了過去。
於是,我明白,原來,學習是件個人的事情。
與導師,似乎,無甚關係。


1. Malmgren et al. The Role of Mentorship on Protégé Performance. Nature, 2010; 465 (7298): 622 DOI:10.1038/nature09040

原文文章來源: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010, June 2). Mentor-protégé relationships: Age gap really does matter. ScienceDaily. Retrieved June 4, 2010,

Monday, 26 April 2010

M的十本亦舒

蔡瀾在草草不工專欄中力推亦舒新作,有完全符合中年女子性幻想的《世界換你微笑》《德芬郡奶油》和《天堂一樣》,與她早期作品皆然不同。

張敏儀亦說「一些老亦舒迷,都罵說怎麼寫這些了。」倪匡在答記者質疑他作品轉換風格時懶懶道「那是作者進步了而讀者沒有」,那麼我們這些沒有進步的小讀者也便不再造次了。

《異鄉人》—— 來自外星球的靳懷剛愛上了地球人方祖斐,烏托邦中的人物斷然放棄理想國(彼處的空氣與天氣經過特殊處理,永遠保持清新與明朗)為移民到地球而疲憊不堪。先且不說兩位主人公為感情所做出的放棄和接納,當初閱讀時只覺靳懷剛對理想國的厭惡如我們厭倦了羊國單一沉悶的生活。

《香雪海》—— 亦舒「花事」系列的小說皆相當有金庸/倪匡味,情節層層推進,語言緊湊,女主角可顛倒眾生「她的出現如在我早餐單上加一杯白蘭地,還沒喝,嗅我先暈了半截。」,故事奇幻如陷阱,常出現「人生是illusion」的句子,讀時鼻端幾乎可聞到異香。同類推薦的還有《風信子》《曼陀羅》《花解語》

《喜寶》—— 人性深處的必然悲劇 。

《同門》—— 畫面感非常強的一部小說,教我想到八十年代的港產電影《縱橫四海》。

《我的前半生》—— 娜拉出走後沒有墮落也沒有回來,而是可以獨當一面,並在酒會上結識張敏儀。

《如果牆會說話》—— 不知亦舒是否自電影“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得到靈感, 幾經易主的老房子道出的是香港半個世紀的社會縮影,第一個故事中成年安真用所有積蓄買下老房子,在心中對早夭的童年夥伴說「如果你要回來的話,一定認得路,這是你住過的老房子」已教我唏噓。

《流金歲月》—— 友情「我成功,她不妒嫉,我委靡,她不輕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相關:《湊 數

Friday, 23 April 2010

湊 數

剛剛看到Sherry寫了一篇《十本亦舒》,還沒看內容自己腦子里先過了一遍自己印象最深的十本。雖然看亦舒大概是我這輩子唯一堅持過的事情(這個事實讓我再次對自己的淺薄感到萬分沮喪,果然一個人的時間花在哪里都是看得見的),但(我猶豫了一下,要不要加這個「但」字呢,因為英文里有了"Although”就不能家"but"了嘛,我真是太會開小差了)其實可以馬上列舉出來的書應該是不夠十本的,不管怎么樣,先數數看好了:

《玫瑰的故事》--某個魔鬼在圖書館的書桌上留下了這本書,於是我便下了地獄

《朝花夕拾》--因為它,第一次買了一本正版的VCD,為什么不是DVD呢,因為片子是80年代的(我居然會去買80年代的老片子!)進入地獄第二層--上網買書報電影

《圓舞》--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如何說再見》--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的時候,如何將微笑的記憶留給最深愛的人

《喜寶》--「我想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要很多很多的錢也是好的,如果這些都沒有,至少我還有健康」。半輩子人生被這句話毀了,近幾年才發現這句話實在是應該反過來讀

《丹薇》--憤怒新中年,許多獨立新女性的范本

《開到荼蘼》--僅次于喜寶的多元素小說--不倫、忘年、同性、虐戀,自殺、兇殺、偷拍、等等等等(讓我想起小時候走過石路那些小電影院的時候經常聽到的宣傳語--香港電影上映!香港電影上映!情節緊張,場面火爆,跌宕起伏......)

《傷城記》--六四紀念冊,每次讀都難免要沸騰一下

《恨煞》--夠兇狠,反正亦舒的結局總沒有圓滿,至少給個痛快吧

數數大概九本,其實其他的都有印象,真要寫也絕對不止十本,不過其實也都是大同小異,印象最深的就是很多女主角都會突然深情地朗誦濟慈或者華茲沃斯的詠水仙,實在是有些讓人掉雞皮。

好了,我寫blog最出名就是虎頭蛇尾,我打算這次也要實至名歸,所以,以上!



**此文乃L小姐大作。
**讀完此文,我決定強逼師太的另一fans,M小姐也寫一篇,敬請期待。

Wednesday, 7 April 2010

常 識

和網友RC講到常識問題。
究竟什麽才是常識
小學生的時候讀過一套《十萬個爲什麽》。
那個時候,該套叢書內的一切知識,加上生活上的必要技能和父母每天念叨的事情/規條,便成為了常識。
後來慢慢發現,大家原來對常識的定義完全不同。

友說,我是典型的,技術控
而我的常識範圍往往比一般女生的要怪。
比如我未必知道如何有效美白;或者如何保養肌膚;在什麽時節飲什麽湯,吃什麽補品;也不會因為法令紋日漸加深而強迫自己在11點前入睡。
卻膚淺地知道不同手機的不同操作系統,或者不同型號汽車的不同引擎排氣量
有時候我也很震撼地發現自己原來累積了這麼多無用的訊息,白白把腦容量逼出了有效使用範圍,致使可以被用來讀書的部份無限縮小。
其實我要知道這麼多沒用的東西作甚呢,有菇九大神在此,世界只在一click之外。

M說,何詩詩最愛的三本書分別是:
《朱古力獎門人》,《愛麗絲夢遊仙境》和《小王子》。
「你是你所讀」,所以何是個不願意長大的孩子。

細細一想,我最愛的書是字典……
漢語詞典也好,中英也好,牛津高階也好,英法也好,只要是字典,我可以捧上一本讀半天。
所以小時候常常發生一查字典就開始翻看其他字目而分心不寫功課的悲劇……
這是不是又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我的技術控身份呢?

究竟哪些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常識呢?

Thursday, 4 February 2010

大樹底下好乘涼

今日看了幾篇政商名流的人物專訪。
許多都說自己誤打誤撞,當年選擇了那份工作。
又由於家庭因素,需要那份穩定的收入而不敢換。
於是一路做下去,有些自然登上了高位。

不說是,一人飛昇,仙及雞犬,但子女總是受惠的。
於是他們便渡到彼岸,接受更為進步的教育。
有努力者,更青出於藍。
良性循環,社會地位之高得以鞏固。

以喜愛怨天尤人性格的某S君角度,便會說自己命不好,家道中落。
這些優等的事情皆輪不到自己,剩下的統統怪責去敗光了祖業的家人身上。
或者是怨社會制度不公平,資源總是被當官的和有錢的佔用了大部份。
黎民百姓如我者,只有埋頭苦幹,按時交稅卻沒有上位的份。
最後還是繞回到那句「命不好」上。

非也非也。
雖說世上有命運/運氣一說,但終究也是需要自身努力。
即便上了位,能夠給下一代提供遮涼之蔭也需要受的那方配合繼續努力。
不然也最多變成個紈絝子弟,僅此而已。
其實,沒有可以乘涼的樹蔭,為何不自己努力變成一棵這樣的樹,為自己的下一代提供你沒有享受到的機遇呢?

光看到鴨子漂在水上,卻看不到它雙腳在水底下的撥動。
對鴨子,是不是也不大公平呢?

Wednesday, 20 January 2010

海市蜃樓 和 幻像

a mirage isn't a hallucination, is it?
it's when something real that is far away looks as if it's a lot nearer.
the image of the oasis is projected over the horizon towards you by the hot, buckled atmosphere.

p155. s. clarke. 2005. "merde actually". random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