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6 October 2008

上海人的銅鈿觀和張愛玲——毛尖

上海人的銅鈿觀和張愛玲

作者:毛尖


偶然看到謝其章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目是《張愛玲為什麼和〈萬象〉鬧翻? 》,細細讀來,原來是銅鈿問題。 1944年1月起,張愛玲的《連環套》在《萬象》上連載,六期以後,卻嘎然而止。時人猜測紛紜,不少人怪傅雷的“酷評”——“《連環套》逃不過剛下地就夭 折的命運”——斷了《連環套》的後路。謝先生文史勾沉,從一本叫《語林》的老雜誌裡打撈出當時公案。

事關稿費。當年《萬象》 老闆平襟亞聲言張愛玲因《連環套》多拿了雜誌社國幣一千,張愛玲則在《不得不說的廢話》裡更正說,當年平老闆在小說還未起頭刊載的時候當面交了張二千元支 票,她則堅持每月拿,所以平老闆另開了一張一千元支票。但是不知為何《萬象》帳簿登記的是張愛玲收下了兩千元。謝先生更推算了當時的通貨膨脹形勢,計算出 張愛玲在1944年7月的稿酬“千元”其實已不到1月的三分之一,所以他的結論是張愛玲可能是因為“加薪”的要求未被答應而與《萬象》鬧翻的。

歷 史到底沒小說那麼好看。以前聽張愛玲在散文中談錢說鈔只覺大俗大雅,彷彿她喜歡錢是給了錢榮譽。她說“我們(她和蘇青)都是非常明顯地有著世俗的進取心, 對於錢,比一般文人要爽直得多”,也只覺得她是避名士派之嫌,故意如此。但是隨著自己越來越世故,在上海生活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慢慢地倒覺得張愛玲說的是 大實話,是一個24歲、熱愛打扮、熱愛出名、熱愛甜食、熱愛上海的女孩的話。

《北京文學》上經常可以看到上海人的洋相,諸如為了一毛錢,兩個上海人吵到嗓子啞;問上海人借錢,肯定他昨天剛買了彩電,等等等等。但是,上海人的銅鈿觀 卻不能一味醜化。上海人雖然有錙銖必究的一面,卻也絕不佔你便宜。 《哈姆雷特》裡,波洛涅斯送自己的兒子遠行法國時,叮囑的是:“不要向人告貸,也不要藉錢給人;因為債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丟了本錢,而且還失去了朋友; 向人告貸的結果,容易養成因循懶惰的習慣。”就此而言,上海人在金錢上倒是很合波洛涅斯的脾胃,帶著點早期商人的謹慎和認真。回到張愛玲和平襟亞的官司, 我由此很願意相信張愛玲的記憶,當時“講好了每月一千元,還是每月拿罷,不然寅年吃了卯年糧,使我很擔心。 ”這是上海人的金錢態度,張愛玲喜歡的。



出處:當代文化研究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