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1 November 2009

關於今日報刊兩則

今日生果報頭條,前任局長要出任某集團主席兼非執行董事一職。
另一則是現任旅遊事務專員意興闌珊(「意興闌珊」是我自己加的,報紙沒說過,專員也沒有),過檔貿發局。

看似沒有實際聯係。
不過依吾之愚見,這只能説明政府工,不再金飯碗。
當然不是因爲我考不到AO說葡萄酸。
自從二〇〇〇年以來,政府已經對新入職的公務員取消長俸,自此我已不存幻想。

再則來了問責制之後,引入的局長一部分是外人。
外人,有很多都是很能幹的,在他們各自的專業領域來説。
但官僚機構,除了專業技能以外,也講究一個合作模式和本身的運作方式。
龐大的機構,一層叠一層,光是如何分類垃圾都已經很多條規則,何況是辦起事來,更是條條框框,冗贅繁瑣。
即便到了位,還要和一班下屬溝通。
商業機構和官僚機構全然不同,又是一段磨合的時期。
好當然是最好,如若不合,又是浪費納稅人的錢——能幹的官僚不能忍受一個大刀闊斧的上司,能幹的問責官接受不了繁文縟節的約束,長此下去,只怕兩敗俱傷,效率降低。

三則是「冷河期」的問題。
極度反面的是那件街頭巷尾無人不知曉的「向做世界出發」事件。
高級的官員,退休之後也有許多正面積極的例子,看我們從哪個視角出發。
還有前教統局高官,申請出任東華三院行政總監被政府彈回的例子。
反倒是外援的局長,一年之後,又可以面對大海抖抖腳,負責開會吹水,袋真金了。

僅是這些,我已經體會到高層官員的感受。
勞心勞力做了十幾廿年,雖然不曾妄想做到三司,但竟然連做局長的那條道也「此路不通」了。
不如早些收拾收拾情緒,另謀高就。
即便留在位上忍到退休,還要空白三年時間,一下子或者適應不過來過於悠閒的生活。
形勢所迫,又分分鐘要變成五年,錯過了黃金「發揮餘熱」時期。
難道等到七老八十才去做退休/離職後的第二份工作嗎。

所以,我覺得,高層政務官,不如乾脆辭職做局長好了。
反正「調整」一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
反倒是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又如何可以在經濟形勢良好的情況下,吸引新血加入政府為市民服務呢?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寫得很不錯, 一針見血.

c.r said...

多謝多謝。
我只是因政府的雙重標準,有點不忿而已。: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