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8 May 2008

上 海 點 心 (一)

同樣都是麵粉裹肉的點心,相較之下,我更加喜歡吃鍋貼,而非生煎。
上海灘出名的生煎饅頭店都需要排隊良久才輪候到你點單,給完錢,找了一個比較不髒的桌子坐下來,又是一輪等候。
熱氣騰騰地上到你桌子上之後,慌急慌忙地扯開筷子外面的塑膠套之後,興奮地倒了一碟米醋(鎮江香醋是也),白白胖胖,有點方頭方腦,像迷你自製烤麵包的形狀,上面有芝麻和幾粒生青碧綠的小蔥,激動地一口下去,竟然全部都是麵粉,請問,你作什麽感受?
是不是大呼上當受騙?簡直比告訴你二〇一七才有普選更加冤枉?
明明是這麽多人排隊的,明明是應該好吃的?
當然,比較出名的幾家賣點就是皮薄餡靚,一口下去,除卻芝麻香和蔥香,醋香,應當就是熱氣騰騰的肉汁。
再幾口就是肉汁和著鮮香但不過分鹹的豬肉,夾雜生薑的口感,撈著醋,急不可待要吃到燶而不苦的底了。
生煎,吃的無非不就是那個燶燶的底,香脆之餘也有肉汁的鮮甜。



所以,爲了避免長久等待之後第一口之後的落寂和受騙之感,我還是喜歡吃鍋貼
日本餐館裡所謂的,gyoza,基本上也就是鍋貼。
但是和上海人吃的鍋貼不同一些。
因爲那些基本上就是拿餃子放去油鍋裡煎一煎,根本是「煎餃」,怎麽是鍋貼呢?
鍋貼的皮是要比餃子的稍厚一些的,但是遠薄過生煎。
形狀應當挺刮,立起來,沒有餃子上面好看的褶,平實的有點老土。
也因爲有肉涷,所以一咬下去都是湯水,嘩~
雖然容易燙到舌頭,但是還是迫不及待要猛咬一口。
因爲皮比餃子厚,所以口感好,咬下去有少少韌。
但又薄過生煎皮,所以沒有那麽黐牙,程度剛剛好。
香脆的烘到焦的底,面積也比生煎的大,呈月牙狀,賣相亦自然好看許多。
如果負責烘烤的師傅道行深的,還可以把皮子烘烤的一樣脆卜卜,外脆裏嫩,鹹香鮮甜。
蘸以米醋,脆香的底即刻變得另一種風味。
脆還是脆,但由於酸性開始軟化,咬下去,有點拖泥帶水,但卻是討人喜歡的拖泥帶水。
因爲自覺麵粉比生煎少許多,每每吃生煎總是要吃一客以上。
(上海點心,四個為單位,稱為一客)
這些時候,怎麽如此狂食,卻也不怕胖的呢?

No comments: